我国物流行业人才之困 招人难留人更难
- 2013-06-24 11:57:45638
来源:中国物流设备网
记者从福建省交通运输行业招聘会上了解,物流行业的岗位需求超过1000个,延续了近年来的增长态势。但记者在现场看到,相比其他岗位,物流岗位并没引起求职者太大兴趣。
有专业机构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业每年需新增就业人员约140万人。然而,目前高等院校物流专业每年的毕业生仅40万人,人才缺口巨大,近5年也不会达到饱和状态。而且,我国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技师人员比例等远低于全国各行业的平均水平。
物流业将打响人才争夺战
在发展中经济体内,运输和物流业虽迅速发展,但劳动力的发展并非一致。人口结构变动对许多运输和物流公司的商业模式造成了*威胁,因此,运输和物流公司,有望在未来20年掀起一场人才争夺大战。
普华永道的研究成果显示,运输和物流业正面对彻底变革的迫切需要,以保持竞争力和吸引有技能的人。而运输和物流公司在招聘和雇用方面,已经落后于其他行业。中小型企业尤其不被认为是今后的雇主。
此外,运输和物流业在充分利用性别文化多元化所能带来的显著效益方面做得还不够,未来的求职者仍然不会将运输和物流看作是理想的行业。要想脱颖而出,运输和物流公司必须积极地管理其公司品牌,以吸引人才。
缺口不小
招人难留人更难
面对人才需求,人才培养一直在跟进。目前,福建省共有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3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的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在校生300多人;11所高校开设物流类本科专业,在校生6000多人;45所高职高专开设物流类专科专业,在校生近2万人。
但,企业依然喊渴。
永辉全国物流配送中心负责人张凤玉告诉记者,公司物流中心本需配备1500人,目前只有1100多人。急需的是:现场管理者(各工种的组长)、叉车司机和物流信息系统维护员。
物流行业很年轻,物流人才的培养起步更晚。据了解,物流专业进入高校是在2001年后,而且初于培养专科学历层次的初级物流人才,直到2003年,高校才有本科、研究生学历物流人才的培养教育。
“院校对物流行业普遍认识不足,较偏重于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经验, 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与企业需求有较大的差距,想找到合适的人才不容易。”阮开明说,“普通岗位的空白还可通过钟点工、计件工来弥补,复合型实战型人才的缺口,才是真正的行业之痛。”
招人不易,留人更难。工作时间的不固定、现场作业的高强度、机械重复的枯燥,都成企业留人的拦路虎。
张凤玉说,人才缺口大,员工的流动性也特别大,特别是年轻员工,一旦期望的成长速度与实际不符合,立刻辞职。
产业升级
人才需求也在升级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现代物流行业才真正崛起。经10多年发展,逐渐壮大的行业开始出现人才之忧。
今年9月,福建盛丰物流集团将启动校园宣讲系列活动,计划到5—8所高等院校推介。“让大学生了解我们,希望我们能挑到人才。”集团人力资源总监阮开明说。
目前,这家民企的骨干,多是企业初创期的元老。“他们多为司机或搬运工出身,几乎是一个人就包揽了仓储、装卸、运输等全部作业。当年就算小学没毕业,只要能写会算,就能完成这些工作。”
然而,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公司要迈上新台阶,光靠老员工肯定不行。阮开明说:“这几年,我们一直都在进行人才梯队建设。目前,公司看重的是业务管理人才的储备,通俗地讲,就是各地分支机构的负责人,他们必须独当一面。”
省物流协会副会长、福州大学副校长王健认为,我省物流企业多是由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但现代物流业已不再是简单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它已逐步发展为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服务行业。物流管理和营运工作,也越来越需要具备较广博知识面、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配送中心的主管人员为例,就须具备物流基础知识、财务知识、营销知识和IT技能等。
人才升级,成为必然。根据2011年对我国物流行业的调研,操作层和专员层员工中21.3%是本科学历,比2010年上升6%,高中以下学历员工占比缩小,为11.6%。
缺乏职业自豪感
觉得低人一等
记者走访的一些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维持在五六成,即便选择物流行业,毕业生物流国企,其次为企业物流部门,后才是民营物流企业。根据对毕业后就业情况的跟踪,转行跳槽现象较为普遍。而且,学历越高,挑剔心理越明显。
究其原因,职业歧视还是根深蒂固。在不少家长和学生的心目中,物流业属于苦力行业,干的是伺候人的活。有些孩子想从事该行业,家长却百般劝阻,宁愿孩子“啃老”,也不让他们干这行。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物流管理系主任朱东红认为,对物流,大家还缺乏职业自豪感,觉得这行太苦太累,低人一等。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入行后发现不如想象中那么好,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迅速转行。
很多物流企业考虑到上班地点偏僻、劳动强度大,在情感留人上下功夫,如创造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布置员工宿舍考虑年轻人的需求,以让他们安心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
“创造条件,让在校生以各种形式进行物流实践,有意识培养其职业兴趣,认同物流行业,这是院校、企业思考的方向。”朱东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