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技术网

登录

零件“身份证”助力汽车工业生产链

2014-08-12 10:23:502815

来源:RFID世界网

  导读:汽车零件装配“身份证”实现汽车生产链条的无缝对接。近日,德国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应用射频识别码技术助力汽车工厂生产线,该生产线系统获得了今年德国汽车工业协会颁发的物流奖。
  
  一箱箱汽车发动机零部件堆成了“高楼”。绿灯闪亮,楼梯口“吐”出一盒零件,随着传输带抵达终端。工人师傅把它摆上行李架。在那里,它将同更多的零件一起运送到装配工厂的“公交站”,然后卸进“超市”,等待装配……德国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世”)洪堡工厂生产线的特殊之处在于,所有零件都有一个独特的射频识别码,能同沿途关卡自动“对话”,从而提高整个生产效率。鉴于它是对“工业4.0”技术的有效应用,这套系统获得了今年德国汽车工业协会颁发的物流奖。
  
  给每个产品贴上智能身份证,让不同地域生产的零部件无缝对接
  
  在洪堡物流中心,记者看到,工人每拿出一盒零件,就把记录着产品信息的“看板条”夹到一个长方形塑料夹里。这个夹子被粘贴在盒子上,夹子底部有一块射频识别码——这盒零件的身份证。每经过一个生产环节,读卡器会自动读出相关信息,反馈到控制中心进行相应处理。比如,运货卡车载着它驶出物流中心,5000米外的装配工厂即获知了动态;装配工人把它端上生产线前,物流中心和供应商就知道:该补货了。
  
  记者参观的生产线主要装配柴油发动机的喷油器,该喷油器外体和内部的顶杆由不同的供应商提供,两个零部件样品上各印刷着一个二维码,是供应商出厂时提供的。博世负责“工业4.0”战略的经理安德里亚斯·穆勒说,这样做是为了加快可视化管理。给单个产品件贴标签,二维码比射频码方便。但每一盒这样的零部件,博世都会给它一个射频身份。
  
  作为一种无线电通信技术,射频识别的原理并不复杂。穆勒说,“工业4.0”的核心是“物联”。给产品贴智能标签有几种方式:条形码、二维码、射频码和传感器。条形码和二维码必须进行近距离扫描,容易受水和化学品等腐蚀,而RFID射频码可以穿透各种介质快速读取。在洪堡工厂引入的射频码系统需几十万欧元,但却是值得的。使用射频码系统之前,工人需要在电脑上手动扫描和输入相关信息,不仅繁琐而且容易出错。新系统投入使用后,工厂库存减少了30%,生产效率提高了10%,由此节约的资金可达几千万欧元。使用射频码也使得整个产品流程的控制更加透明化、实时化。目前博世在十家工厂每个月扫描200万个射频码。
  
  穆勒说,应用射频码系统大的难点,就是如何将新技术融入原有流程,进行标准化生产。给每一个零配件都贴上智能标签,不管这些零配件是哪里生产的,原来会哪种“方言”,进入流程后就必须说彼此能听懂的“普通话”。
  
  2010年,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牵头20家零部件供应、整车生产和物流相关企业,开展在汽车生产链条中普及射频码的示范项目。该项目为期3年,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4600万欧元。其中戴姆勒集团给运送汽车发动机的集装箱安上射频识别码,在不同国家的工厂实现了无缝对接。
  
  在人机关系上,人是问题解决者,职业培训和学术教育边界趋于模糊

  
  生产更加智能后,人怎么办?记者注意到,博世的喷油器装配生产线有两条线同时运行,一条是全自动化生产线,另一条由15名工人同机器人“混搭”而成,自动化生产线的组装速度稍高于人工。生产线负责人蒂姆·迪厄多内说,厂方曾设想只用自动化生产,但发现在很多精细环节机器的出错率很高。不过,随着生产更加智能化,人工的使用有可能会缩减,“毕竟你要给工人发工资,但机器不用”。但洪堡工厂柴油系统部门主任蒂斯·特拉普先生持不同意见,他强调,发展智能化系统的目的不是为了减少人力,而是提高生产效率,把人力转移到更加灵巧和复杂的工序中去。
  
  在谈到人和机器的关系时,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教授迪特里夫·齐尔克对本报记者表示,人始终能在智能生产中找到一席之地,因为人是整个生产体系中灵活的一部分。齐尔克主持开发了一套智能示范生产线,能根据待加工产品的内部信息,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决定灌装蓝色、黄色或红色肥皂水。在他眼中,“工业4.0”的生产方式是这样的:工厂收到客户在互联网订购的产品,无需改造生产线,便可立即按照客户的个性化要求制造。也就是说,工厂像积木那样,可以被轻松拆解,然后组合成一种新的形式。
  
  齐尔克指出,智能化工厂时代,工人的存在绝非是去完成机器剩余的手工工作:“他们将成为问题解决者,在工厂中穿行,观察一切是否运转正常。”他强调,这意味着人才培养的方式也需要相应改变,职业培训和学术教育的僵硬边界将被打破。

上一篇:徐工两项新品研发达*水平

下一篇:传感器助无人驾驶汽车成为现实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