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叉车品质塑丰碑 出口量逐年递增
- 2014-09-22 08:55:023046
来源:中国物流设备网
9月16日,安徽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员工在组装出口到南美的重装叉车,本次出口合同金额达5000多万元。近年来,该公司积极拓宽出口领域,建立和完善销售网络,产品已出口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逐年递增。截至8月底,出口叉车、出口创汇同比增长5%和12%。
根据资料显示,2013年,合力叉车全年产销叉车量突破80000台,同比增长20%,主要经济指标再次刷新原有记录,以优势连续23年蝉联国内行业,成为目前我国规模大、产业链完整、综合实力强的工业车辆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
稳健的经营理念为企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近年来,受国内外大环境影响,工业经济形势呈现下行态势。安徽叉车集团在省委省政府等部门的*下,坚持"稳健经营、务实发展"的经营理念。1996年安徽合力主板上市,2006年跻身世界叉车,数十年如一日,围绕工业车辆及关键零部件主业,做精做细、做优做强,用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德进的话说就是"合力不赶时髦、不追风,我们要以产品说话、以质量说话、以效益说话"。在技术研发、工艺装备、质量管控、营销网络、品牌影响等方面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不断追求与、不断寻求突破与提升。已经形成一种带有浓厚安徽地域色彩的企业基因--产业报国、提升民族品牌为己任。在今后,安徽叉车集团将继续按照"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提质"这一发展思想,以面向、面向未来为更高着力点,向着国内、*的目标稳步前行,同时也以打造安徽工业的金字招牌和全新新形象而不懈努力。
强劲的科技创新为提高产品竞争力添砖加瓦。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公司依集成产品研发(IPD)为指导思想,积极实施快速响应市场并极力提升效率的创新流程和方法,2013年合力叉车注重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突破与提升。公司全年加快新H型、G2型等中内燃和电动平衡重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如"G系列1.5吨后驱三支点蓄电池平衡重式叉车"、"6-7吨交流蓄电池平衡重式叉车"、"G系列2-2.5吨交流蓄电池平衡重式叉车"、K系列5-7.5吨内燃平衡重式叉车,CPQD50-70汽油平衡重式叉车,CP(Q)YD50-70汽油液化气平衡重式叉车,HRDB0J8401型同步二级起升油缸,G27Z4-30601型转向油缸等多项技术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并逐步投放市场。
过硬的质量管控为产品品质再塑丰碑。2013年对合力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先后斩获"安徽省政府质量奖"、"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两项殊荣,作为行业内的上市公司,五十多年来始终秉持"以人为本,以精品回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坚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员工的品质",将"向用户提供合格产品和优良的服务是每个员工的责任"作为企业*的质量方针,严格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制定《质量手册》和《质量体系程序文件》并分解细化,通过管理制度、标准作业和工艺守则,开展全员自主自发的"QC"、"5S"、"TPM"、"员工合理化建议"、"创新协会"等质量改进活动,落实全面质量管理。公司通过对过程产品的全程检验控制、工艺纪律考核、质量控制点、整机奥迪特评审、故障模式分析、可靠性研究等方法措施,确保产品满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综合需求。
据了解,公司主要经营叉车、装载机、工程机械、矿山起重运输机械、铸锻件、热处理件制造及产品销售。金属材料、化工原料(不含危险品)、电子产品、电器机械、橡胶产品销售;机械行业科技咨询、信息服务等业务;房产、设备资产租赁。公司的主导产品“合力”牌叉车及各类仓储机械广泛的应用于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仓储物流等行业的装卸及短距离搬运作业。
公司自1993年成立以来,就树立了“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经营理念,致力于叉车及配套零部件新产品的研究开发。陆续推出了X系列、α系列、H2000系列、G系列叉车产品,尤其是2000年推出的H2000系列叉车,具有性能优越、安全可靠、低噪音等优点,具备了与同类产品相抗衡的竞争优势,是公司主导产品;2005年公司又推出了新一代环保型G系列叉车,进一步增强了公司在未来的竞争优势。公司还开发了绿色环保型的电瓶车、石油液化气叉车等新型系列产品。公司的叉车和零部件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规格全、规模大,叉车的综合性能处于国内同行业地位,部分产品达到*水平。 公司拥有国内同行业完整的产业体系,拥有国内叉车行业大的消失模铸件生产基地、大的油缸生产基地、大的转向桥生产基地公司,具备国内的叉车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和试验检测能力,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已连续十八年高居全国同行业。
安徽叉车集团(以下简称合力)是我国叉车行业的*,连续23年行业产销利润,拥有行业上市公司。去年,产销规模突破8万台,合并营业收入增长近10%。虽然合力在国内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在行业销售额排名上,只能徘徊在第八、九名的位置,基本处在第三梯队阵营的中后端;现在国内市场还是被外资品牌垄断,中国本土品牌很难进入该领域市场,市场更是如此。类似的情况在中国的制造型行业中不占少数,因此,要想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那么打造民族自主品牌,提升软实力是绕不开的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