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机械方兴未艾 产教结合才是自主研发之源
- 2009-11-11 14:22:50346
来源:慧聪食品工业网
目前的食品与包装机械行业,首先是高起点企业少,低水平重复建设多。我国的食品包装企业大部分规模偏小,“小而全”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多数企业年产值在几百万元到1000万元之间。每年有近15%的企业转产或倒闭,但又有15%的企业加入这个行业,极其不稳定。同时存在着不顾行业发展要求,重复生产那些成本低、工艺水平比较落后、易于制造的机械产品,行业内目前大约有1/4的企业存在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这是对资源的*浪费,造成包装机械市场的混乱,阻碍行业的发展。
其次是产学研联系依然不够,产品开发能力不足。我国绝大多数食品加工和包装机械制造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基本上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由于科研投入不足,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实验条件不完善,造成我国市场上的产品主要还是仿制、测绘或稍加改造的国产化,产业主体技术依靠国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技术开发投入应占销售收入的3%以上,但大多数企业投入的资金都很少,无法保证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产品开发缺少创新,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及时提供产品。
由上可知,目前现状对我国的包装机械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如果以上的状况不改变,行业的生存发展都成问题,更别说打造品牌了,所以也没有出现在上比较的品牌。所幸的是,虽然存在着以上的不足,但是依然还是有一些有识之士*的企业正在默默改变着这一现状。
自主研发才是企业生存之道
我国包装机械已成为机械工业中行业之一,为我国包装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有些包装机械*,已能基本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部分产品还有出口。但整体上大而不强,素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竞争力不强,与*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缺乏宏观统筹规划;二是缺乏资金投入,企业用于研究和开发的投资占销售额平均水平不到1%;三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包装机械行业的产品从产品结构看,我国包装机械品种只有1300多种,配套数量少,缺少高精度和大型化产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差距表现在产品性能低,稳定性和可靠性差、外观造型不美观、表面处理粗糙,许多元器件质量差,寿命短、可靠性低,影响了整体产品的质量;从企业状况看,国内包装机械行业生产规模大、产品档次高的企业不多;从产品开发看,我国还基本停留在测试仿制阶段,自行开发能力弱,缺少科研生产中试基地,科研经费仅占销售额的1%,而国外高达8%~10%。
国外一些食品包装装备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投资,占销售额1%时企业难以生存,占2%时可勉强维持,占5%时才有竞争力,而我国食品包装装备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投资平均还不足1%。这就要求国内的企业亟需增加研发投入,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组建更高更精的研发队伍。在这一点上,政府部门也已经注意到了,所以各地政府对企业的科研活动也是给予了一定的资金资助和政策扶持。
所以企业可以通过政府的扶持组建省市级的工程研发中心、研发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等形式来吸引更多的研发人才,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同时加强和高校、研究院所的联系,积极开展技术交流和产学研活动,健全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产学研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技术,节省时间和成本。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产教结合才是学生创新之路
目前,全国仅有65所大学设有包装工程专业,其中黑龙江5所,北京4所,山东4所,陕西4所,浙江4所,广东4所,湖北4所,上海3所,吉林3所,江苏3所,河北3所,河北3所,辽宁3所,天津2所,甘肃2所,江西2所,四川2所,云南2所,内蒙古、重庆、湖南、山西、福建、安徽、广西、新疆各1所。
而该专业主修的包装材料学、包装工艺学、包装结构设计、包装印刷、机械设计基础、食品包装等课程,所提供的知识及实际操作训练远不能达到一般包装机械企业的要求。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学时设置、教材内容、硬件设施、实习时间等客观原因,学生在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是影响产教结合的重要原因。
学校声音:产教结合并非一蹴而就
人们普遍的想法有,作为“产品”的生产者,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首要责任,各种声音都有:教育课程设置呆板、教学内容老旧、实习不利、双师型教师比例较少……
包装工程培养目标是具备包装系统设计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商品生产与流通部门、包装企业、科研机构、外贸、商检等部门从事包装系统设计、质量检测、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毕业生能从系统工程的观点来研究解决包装件在生产流通过程中的包装材料、设备、工艺、检测、装潢、结构、印刷、管理、防护和回收等具体问题。
近年,包装教育虽有较大发展,但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技术;重知识、轻素质;重研究、轻应用等倾向性问题。
包装工程课程设置基本上游离于经济和市场之外,与相关企业的联系仅局限于学生的毕业实习,而这种实习方式主要以学生为主,大多只是为了得到相应的学分走走过场而已,学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与企业并没有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教学改革几乎都是在教与学的问题上纵向深入。
各地院校包装工程绝大部分挂靠在其它院系进行教学工作,具体培养目标都不是很明确,学术性和经济、产业的结合度较差。教学环节中的实践并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实际作用,灌输多,启发少,理论和实践不能相结合等都使教学僵化。
英国鲁顿大学校长戴·约翰博士说:“大学就是制造人才的工厂,任务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向社会输送适销对路的人才。”
学生声音:身不由己的迷惑
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工业产品都需要包装的辅助,甚至人们常常说“人”都需要包装何况商品乎;另一方面,学校期间整体概念的迷惑,学习方向性的模糊,就业去向的迷茫,就业后的失落都在让学生发出“前路在何方?”的感叹。
学校里感觉什么都学,什么都不深入,所以“瞎子摸象”般的学习;
很多学生毕业时,哪些企业需要包装工程人才都不知道,更有甚者高不成低不就,无奈改行成为“正常现象”;
就业后,感觉什么也学不到,学校的理论用不上,甚至感觉工作太苦,待遇低、没前途,跳槽、改行成了正常现象。
整个过程都像是醉汉走夜路一样,走到哪里算哪里。
包装工程发展迅速,但是还没有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很多人还不了解包装工程的学科特点。学校教育、学生追求与企业需求脱节,思想不能统一到一起,就像齿轮不匹配一样,运行自然出现了困难。教育就业的完整体系没有建立健全以前,学校、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断层,社会培养体系需要尽快建立,以弥补其中的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