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技术网

登录

物流业形势与中国物流业发展

2010-04-07 16:46:28523

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目前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发展中国家物流业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中国物流大国地位基本确立但远非强国,需求旺盛并将*保持,全面开放格局形成、竞争激烈,地域性和行业性不均衡态势明显,增长方式粗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文章提出,物流业未来发展需加快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推动物流业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注重物流要素发展与资源整合,积极转变物流增长方式,推进区域和城乡物流协调发展,统筹国内与物流发展,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完善物流市场体系与物流管理体制。
  一、物流业形势与趋势
  1.社会物流成本占据国民经济较大比重
  通常,社会物流成本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是衡量十个国家物流效率的标志,比率越低,表明物流效率越高。近20年来,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与GDP的比率一直处于下降态势,目前平均约为10%左右,而且这种下降趋势还在继续。例如,美国1981年全部物流成本与GDP的比率为16.2%,2007年已降为9%左右。发展中国家的物流水平落后,物流费用大约占到其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0%~30%。
  2.第三方物流发展迅速
  发达国家的企业普遍专注于价值链中的核心环节,积极推进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社会化。近些年,仓储、运输和配送等环节已经成为各国物流外包的重点。物流外包促进了第三方物流的迅速增长,并成为物流市场发展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呈现几大特点:(1)第三方物流企业普遍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追求“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数量、用正确的价格、采用正确的方式、把正确的产品(或服务)送到正确地点的正确客户手中”。(2)服务的专业化。如美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一般都有自己明确的行业定位。(3)专业化基础上的综合化。如运输企业介入仓储服务、多式联运、门到门、海运企业上岸、货运代理企业下海、互为代理或在范围内的网络扩张。
  3.企业物流的供应链组织模式逐步兴起
  20世纪6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的企业内部物流活动基本上处于分散状态。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制造企业将需求预测、采购、生产规划、制造库存、仓储和物料处理职能集成为物料管理,将包装、产成品库存、配送规划、订单处理、运输、顾客服务集成为实体配送予以统一管理。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企业将物料管理和实体配送进一步集成在一起,并给予统一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有远见的企业实施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组织改进,即利用信息技术全面规划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供应链全过程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这种改进突破了单一企业的局限,用更开阔的视野关注上下游企业间的.物流总成本和效益,这种物流组织的改进效果极其显著。
  4.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有较大发展
  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的出现,是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物流园区发展进行规划和政策扶持,按经济特性把全国分为八大物流区域,在各区域建设、整合物流设施,形成物流园区,然后区域间通过干线运输(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近海运输)形成跨地区的物流系统。欧洲一些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也开始建设物流园区,德国在物流园区建设方面则*。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在发达国家的广泛兴起,主要是基于减轻物流对城市交通的压力、提高物流经营的规模效益、满足仓库建设大型化趋势、满足货物联运发展的需求等原因。
  5.跨国企业兼并重组推动物流产业组织格局的调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物流和运输企业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合,物流市场的兼并重组变得十分活跃,并一直延续至今。发达国家的物流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主要着眼于在化背景下通过优势互补或网络扩张,实现物流服务的一体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化,其结果是出现了的“物流巨头”。如美国联合包裹速递服务公司(UnitedParcelService,UPS)的业务网点遍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700个转运枢纽和配送中心、7万个投递和零售网点及8.8万辆递送车,平均每天有1000多次航班起降,投递1360万件包裹和文件,成为名副其实的“物流经营人”。跨国物流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使得发达国家物流活动范围和影响力从一国物流向物流延伸,这顺应了跨国投资、异地采购、异地生产、异地销售的经济化浪潮,物流化趋势十分明显。
  6.循环物流逐步得到重视
  随着经济增长受资源、能源、环境等方面的约束越来越强,发达国家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从重点关注正向物流转向统筹考虑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的一体化,即着眼于构筑循环物流体系,这使得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循环利用、终处置在发达国家成为新的发展动向。为了推进这方面的建设,发达国家十分注重相应的立法。如美国1976年就制定了《固定废弃物处置法》,后又经过多次修改。德、日等国先后颁布了促进废物回收利用的相关法律,推动逆向物流的有效实施。2002年,日本在颁布的《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中,提出了“构建低环境负担的物流体系,为循环型社会作出贡献”的目标。
  7.物流安全体系建设不断增强
  近年,发达国家还大大加强了物流安全体系方面的建设,主要鉴于物流过程中发生的事故会造成突发性的严重损害,包括人身伤亡、设备损失、商品损失以及环境的破坏等。特别是“9?11事件”之后,发达国家强化了对货物与人在物流过程中的安全措施,把物流与供应链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例如,美国投入上百亿美元提高航空安全性,提供数亿美元改善铁路运输安全状况,启动海洋运输安全行动计划,加强货车公路运输特别是危险品运输等的安全。
  二、中国物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物流大国地位基本确立,但远非强国
  2008年,中国GDP超过30万亿元,成为*三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56万亿美元,位居*三;全国社会物流总额89.9万亿元,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6.5%,占GDP比重的6.6%。从一些物流指标来看,不少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从竞争力来看,中国还不是物流强国。(1)规模化、网络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尚未形成。(2)物流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高出发达国家一倍左右。国内物流效率不高,使得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平均周转速度仅为发达国家的百分之几。(3)国内的物流企业与跨国物流企业相比,无论是规模、品牌、盈利能力、市场份额,还是物流提供能力、服务创新能力、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能力等均有很大差距。
  2.物流需求旺盛并将保持较长时间
  30年来的经济快速增长带来旺盛的物流需求,未来十几年的国内经济总体上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中国将成为*二大经济体,物流规模持续增长的经济条件非常坚实。
  工业化从中期向中后期推进,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早期工业化所需大宗能源、原材料和主要商品的大规模运输方式,将逐步朝满足工业化中后期不断增加的“短、小、轻、薄”商品以及小批量、多频次、灵活多变的生产方式和生产体系的物流需求转变,物品流动基于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工业化推进带动的产业结构升级,物流外包的规模会越来越大。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物流、城市圈物流和城乡物流提出巨大需求。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17.9%、1995年的29.04%提高到2007年的44.94%,推动着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成为集聚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主要节点。
  此外,进出口产品量增长和结构的变化,为物流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对物流产生大量需求。
  3.物流业全面开放格局形成,国内物流市场竞争激烈
  早在20世纪80年代,跨国物流企业就开始进入中国。2001年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物流业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加速与市场接轨。从2006年起,外资企业可以在中国自行设立分销网络,独立经营物流业务。中国巨大的物流市场和开放的格局促使跨国物流公司加快了在中国的布局,其借助资金、技术和管理等优势,从原先主要以合资为主逐步走向独资,从单一业务走向综合物流业务,从集中于中心城市物流业务向构筑全国性物流网络展开。迄今,国外物流企业大都进入了国内物流市场,不仅在快递、航空物流等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向传统物流领域渗透和扩张,中国物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4.物流业地域性和行业性不均衡态势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相对发达,现代物流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物流需求旺盛,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物流运作水平则相对较低。东部地区物流发展的同时,中西部地区逐步出现一批物流功能集聚区。即使是在同一地区,城市与农村物流又有所差别。城市是物流的重要集聚区和节点,农村地区物流则相当落后。
  物流服务需求的主体多集中于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大型流通企业和制造企业等,物流需求旺盛的行业则集中于家电、日用化工、烟草、医药、汽车、连锁零售等。调查表明,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近90%为工业品物流,农产品物流比重小且十分滞后。钢材、煤炭、矿石等大宗物资物流发展相对滞后,且效率不高。
  5.物流业增长方式粗放
  (1)物流规划和布局存在地区分割、部门分割的问题。尽管政府推动物流发展力度加大,但没有形成合力。一些地方盲目大量兴建物流园区,造成物流资源的巨大浪费。(2)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有序和成熟。“数量扩张的高速增长”特征明显,市场无序竞争严重,物流企业“多、小、散、弱”问题突出,超载、超限屡禁不止。多数物流企业缺乏规范的运作、明晰的战略、合理的人力资源组合及必要的学习能力,在企业竞争战略方面多采用低价竞争,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不足。(3)制造企业的物流组织和业务流程不合理,信息技术不能被有效地引人生产和经营之中,企业竞争能力提高受到抑制。”)物流装备和技术水平不高。物流技术进步动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物流技术标准化尚未进入实质性阶段。由于技术参差不齐,使得在物流运作中服务不规范,大大增加了运行成本和交易成本。(5)物流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公路、航空、铁路等运输方式,资源、能源、土地等消耗及废弃物排放与日益紧张的资源、能源、土地约束和严峻的生态环境形成巨大冲突,因超载、超速造成的严重人身安全和货物损害事故经常发生,给企业和国家带来重大损失。
  6.物流业发展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1)单一物流环节发展滞后,物流基础设施还相对薄弱。如从铁路运输网络的规模、结构、质量和密度等指标来看,中国铁路网络整体上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机场数量来看,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民用机场数量少、密度低;全国公共通用仓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仓库在“带病作业”,存在重大安全隐患。(2)物流要素供给不足。专业化、技能型、管理型物流人才及*的软、硬件物流技术、物流组织、物流信息等还比较缺乏,这直接影响到物流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物流业结构升级慢于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难以满足更高水平的物流需求。(3)综合物流能力的形成严重滞后。多数物流企业功能单一、集成化程度低、社会物流资源整合能力弱。加之流通体制改革及统一市场体系建设的渐进性,使跨部门跨地区物流能力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难以有效形成。(4)应急物流极为薄弱。在应对各类重大突发性事件时,难以做到“时间”实现应急物资的保障,因应急物资延误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巨大。
  三、中国物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路
  1.加快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要加强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等方面的基础性建设,重点加强运输基础设施(如铁路、机场、港口、码头、货运场站)、物流节点(物流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公共仓库)和物流网络建设,加快多式联运建设,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培育有竞争力及区域辐射能力的物流企业,推动专业化的行业物流发展,建立既与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物流标准体系,着力形成布局合理、技术适宜、绿色安全、规模化、网络化、集约化、专业化、率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2.推动物流业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
  物流业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次产业是物流业的服务对象。各次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物流需求就会快速增长。当前,在综合要素成本总体上升的驱动下,制造业面临着产业转移和结构升级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注重物流服务的配套和物流功能的整合。通过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一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二是挖掘第三利润源,降低制造业成本,应对高成本时代来临的挑战;三是抓住制造业结构升级释放出的物流需求,使物流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3.注重物流要素发展与资源整合
  要重视物流基础设施、装备技术、人力资源、知识、信息等要素不足的情况,增加有效供给,不断促进物流要素升级。同时,要从国家、区域、企业等层面高度关注对宏、微观物流系统内各要素的组织和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形成有机合理的结构体系,通过整体优化,协调发展,提高物流要素组织化程度,发挥整体效能,获取整体效益。应根据物流业发展规律,大力抓好物流功能、企业内物流、企业间物流、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人力资源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整合。
  4.积极转变物流增长方式
  中国既面临传统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需求,又有着不断增长的现代物流需求。中国各地的工业化水平差异很大,传统物流在许多地区还有相当大的空间,需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例如,不同等级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仓储等都需要大发展。同时,按照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快运输、仓储、物资、商贸、货运代理企业向物流业转型。物流业自身发展也面临着新一轮结构升级的要求,特别是各类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能源资源环境压力等,对物流业自身发展提出很大挑战,迫切需要用信息化以及*的管理技术改造传统物流体系,转变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发展。大力发展逆向物流、绿色物流、循环物流、第三方物流、冷链物流、特种货物物流、供应链物流,高度重视物流安全等,走可持续物流发展之路。
  5.推进区域和城乡物流协调发展
  根据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主体功能区划分等要求实施不同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加强区域间物流合作与协调发展。区域物流协调方面,要从“大市场、大物流”角度推动区域间物流通道、区域内物流网络、城市群物流、地区重要物流节点、产业集聚区“物流带”的建设。东、中、西部地区要打破地区间市场壁垒,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物流网络相对完善的基础上要提升等级、质量和效率,中西部地区要加快增加物流网络规模以及提高承接东部地区物流服务转移的能力。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发展重点,优化发展和重点开发功能区是生产型物流服务发展的重点区域,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功能区重点发展生活型物流。城乡物流发展方面,农村物流是我国物流体系中极其薄弱的环节,没有。农村物流的现代化就无法实现中国物流的现代化。因此,既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物流体系,更应注重农村物流建设,逐步形成城市支持农村、城乡互促的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格局。
  6.统筹国内与物流发展
  在物流化的日前,国内物流网络逐步成为供应链网络的一部分。中国物流业要从范围考虑自身的发展,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要积极引进*进的物流管理方法、运作模式和技术装备,通过消化吸收实现推陈出新。同时,要顺应化趋势,突破国界的局限,把视野和目标从国内物流扩展到物流,建立一个在化环境中同样能够取得成功的物流体系,构建与周边国家、世界其他国家有效衔接的物流网络。只有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中国物流业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有力支撑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现和长远持续的发展。
  7.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
  常态物流是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行的基础和重要纽带,也是应急物流发展的基石。发展应急物流十分迫切。应根据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需求的事后选择性、不均衡性、时间的紧迫性等特点,大力发展以提供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大化和灾害损失小化为目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分拨、配送、回收以及信息处理等一系列功能形成的应急物流体系。
  8.完善物流市场体系与物流管理体制
  加快推动以激发物流业发展活力的市场化改革和体制创新,着力构建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体系。物流领域中,市场机制能发挥作用的,应让市场机制起作用。政府的工作重点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对物流市场监管,特别是社会性管制;从保护产业公平竞争和国家经济安全出发,研究制定物流产业安全的相关规则。
  进一步完善物流管理体制。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垄断性环节,要通过加快改革,促进竞争格局的形成。优惠政策要用于处于成*、市场潜力大但竞争力不强的部分,特别是物流技术和物流装备制造等关键环节,农业、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物流以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等薄弱领域,注重对物流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公共物流平台、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城乡物流一体化、物流产业安全等进行政策倾斜,着力构建符合物流行业特点和阶段发展特征的政策体系,强化政策实施机制,促使各项政策得以有效落实。要充分重视物流行业协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发挥其在行业自律、技术推广、产业重组、贸易争端、劳动者权益、民间外交、国外同行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上一篇:推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发展的对策探讨

下一篇:物流业充满投资机会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