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技术网

登录

以配送咖啡为入口,无人机配送攻新城

2021-12-01 13:52:32658

来源:OFweek机器人网

  【物流设备网 行业动态】外卖咖啡,正从低空,向用户飞行而来。
 
  在最近的华东无人机基地创新发展论坛上,有记者打开美团外卖,选择了一家1公里外的咖啡厅,4分钟之后,1架无人机带着寒风中的热咖啡如约而至。从制作完成到送达至家,4分钟,是一个刷新行业的记录。
 
  这意味着,消费者对外卖行业「快速送达」的标准正在被重新定义,而咖啡爱好者们渴求的「风味」也将最大化地被保存和还原。
 
  故事发展到这里,思考方向已经清晰。
 
  第一,变化为什么发生在咖啡行业?做外卖咖啡也不是第一天了,消费者对口味的追求已经到了如此「苛刻」的地步吗?
 
  第二,为什么是上海?从瑞幸与连咖啡大战,到星巴克入局外卖,以及如今新生代Manner、M Stand激战、从口味频繁出新,到装修日渐网红,生于上海的咖啡馆,天生就注定了被裹挟快跑、与速度为战吗?
 
  第三,技术创新对咖啡离店场景的赋能,能够做到什么程度?无人机配送咖啡是一件可以规模化的生意吗?商家这么做是为了噱头还是为了服务?
 
  01
 
  独立咖啡馆可以放下包袱
 
  第一财经曾统计过上海咖啡馆的业态,尽管连锁品牌快速扩张,门店林立,但3557家独立咖啡馆仍然占据着半壁江山,比例高达55.88%,
 
  但这些独立咖啡馆,大多是拒绝外卖的。
 
  相比于星巴克、Manner等连锁品牌,独立咖啡馆的骄矜很大程度在于对自身烘焙、手冲技术的自信。这也决定了他们对饮用咖啡时温度、场景的吹毛求疵。
 
  一杯Dirty端上来,冷热分层鲜明,帅气的咖啡师一边叮嘱你,「一定要快点喝完哦,不然味道就不对了」。如果你在rush hour里争分夺秒,想要一杯咖啡打包带走,他们也会和蔼可亲地拒绝,「亲,不好意思,这边没办法做外带喔,会影响我们的口味」。
 
  这并不是苛刻,专业咖啡师对咖啡风味的坚持的确有自己的考量,也不希望配送过程中不稳定性砸了自家招牌。
 
  配送时间对温度的影响是一个因素。举例来说,热奶咖的出品温度应当在50℃到60℃之间,如果入口温度下降到30℃至40℃,香气基本上会被破坏掉一半,表面的奶泡也会很快破碎。而对于手冲来说,一旦咖啡的温度下降到79℃以下,其化学成分会发生变化,产生更多酸味苦味。即使放在保温瓶中保持长久恒温,咖啡也会氧化,因为水中有氧气。
 
  当然,即使是在室温下,空气中的其他化学分子也会和咖啡产生反应,使其变味。咖啡行家杰茜卡伊斯托在《手工咖啡》中写到,无论发生何种变化,等待之后味道只会更糟。所以专业咖啡馆的做法,通常是把滤滴咖啡放在隔热壶中保存15分钟到1小时不等。
 
  配送过程中的颠簸也会对咖啡品质产生影响。比如Dirty强调冷热分层,外卖小哥骑着电驴经过一段段颠簸不平的道路之后,尽管如今的包装设计让泼洒基本不会发生,但摇晃成一杯状态不明的混合物基本是常态。
 
  独立咖啡馆对外卖的担忧可以理解。此前,除了瑞幸杀伐果断地杀入外卖市场,大型连锁诸如星巴克、麦当劳都是有过犹豫的。星巴克最终和饿了么合作,对方开辟出「专星送」这一独特服务,对配送小哥、杯子杯垫、防漏设计和餐箱的保温程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麦当劳旗下的麦咖啡也改变了杯子包装和设计,选择与口碑较好的顺丰合作,承诺28分钟送达。
 
  但无论是专星送的30分钟必达,还是麦咖啡的28分钟,以秒为计算单位而改变的咖啡口感,还是不能满足独立咖啡馆对品牌的坚持,也不能满足消费者对口味的苛刻。对他们来说,外卖咖啡更像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无人机配送在此背景下成为了一条可切入的解决路径。
 
  4分钟,240秒,配送过程出现再多不可控因素,总归能将温度、氧化等因素对咖啡风味的破坏大幅降低。咖啡外卖战事也终于迎来了新的变数。
 
  02
 
  用户始终没有放弃过对咖啡品质的苛求
 
  这里面有条暗线会被忽略,就是消费者被市场教育和培养出的「日益高涨的口味苛求」。
 
  上海最早的咖啡外卖玩家是连咖啡,瑞幸入局晚却是主动挑起战火的人。价格战成为早期外卖咖啡的主旋律,这个阶段「便宜」和「便捷」成为占据消费者心智的主流因素。
 
  2018-2019年期间,连咖啡曾经企图在「咖啡品质和风味」上有所进阶,和瑞幸做出差异化来留住对咖啡品质有要求的客群。此前的媒体采访中,他们更换了原来的咖啡豆,选用了成本更高的耶加雪啡咖啡豆和新西兰进口冷链鲜奶等原料,核心制作机器采用了单台售价10万左右的Eversys爱华仕,但成本提升将他们推入了更大困境。
 
  咖啡业激战上海滩,无人机配送攻新城
 
  外卖咖啡的首创玩家差点活不下去,这听上去简直天方夜谭。彼时的上海市场,咖啡能够大面积推广是基于「功能性」需求,价格便宜和外卖的「快」才能是活下去的原因。更大基数的消费者并不能区分咖啡风味、品质上的差异。
 
  变革者是后来杀出来的Manner。虽然美团悄然入股了他们,但直到今天它们也不做外卖。有不少人也由此看到了商机,做起Manner Coffee的代购生意,给品牌留下了未来溢价的空间。拒绝外卖,是Manner希望把消费者对咖啡的关注重新拉回到「风味」层面,这是专业咖啡师、烘豆师最引以为傲的东西。
 
  一个典型做法是,Manner把单杯咖啡粉的含量直接拉升到25克,此前市面上常见的消耗量是18-20克左右。尤其是爆品燕麦拿铁,相比牛奶,燕麦奶对咖啡风味影响更小,所以Manner家的咖啡喝起来更醇厚。
 
  等Manner以单杯15-20元的价格席卷市场,等于向上海的咖啡消费者定了一个调,「即使价格不贵,好咖啡至少也是这个味道」。
 
  说起来,这也算是咖啡消费者自身的成长,是市场逐渐成熟的标志。消费品行业的发展规律都是如此,尤其是咖啡茶饮。玩家早期可以通过低价占领用户心智,形成规模化效应进而盈利。但只要消费者有品质更好的选择,他们自然会转移。
 
  尤其是在内卷至此的上海咖啡场。国际巨头星巴克、祖师爷Peets、加拿大之光Tims先后入场,新连锁SeeSaw、M Stand熠熠生辉,三顿半、永璞、鱼眼线上线下通吃,还有独立咖啡誓不退场。被一个良好市场环境培养出的消费者,在越过了对价格的敏感线后,自然对品质有了更多要求,反过来推动了行业的更多进步。
 
  这和上海的消费环境更迭、咖啡文化历史息息相关。
 
  很可能上海人是全中国最早开始喝咖啡的人。第一财经报道显示,「1866年,为了给中国厨师培训西餐烹饪技术,上海的美国传教士高丕第夫人出了一本教材《造洋饭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咖啡的制作过程。在培训实操中,中国厨师们不可避免要尝尝味儿。」
 
  而从鲁迅和左联作家们经常拜访的虹口咖啡馆,到如今上海咖啡馆数量到全球第一,在静安区南京西路附近,平均每平方公里有57.9家咖啡馆,喝咖啡这件事是刻在人们骨子里的。
 
  如今无人机配送比起普通的路桥,路面颠簸和红灯停留更少,不易泼洒稳定性更强,240秒之内对咖啡风味的保存性能更好,若是能成型,在意品质的商家和消费者,没理由不选择它。
 
  03
 
  无人机配送的落地和远景
 
  而我们应当更关注的点是,当这种流行的饮咖文化,搭载上无人机这种前沿技术时,大众层面的市场能够被激活吗?商家这么做是为了噱头还是服务?技术创新对咖啡离店场景的赋能,能够做到什么程度?
 
  前期接受度上,无人机三字大概要吓退一拨用户,配送费是否高昂是一个因素。此前全球范围内最贵的咖啡外卖由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们创造,他们下了订单后,死亡之愿咖啡为其特制了一批冷冻干燥型咖啡,搭载马斯克的龙飞船,飞了三四天才送到轨道实验室。价格耗费1.33亿美元。
 
  咖啡业激战上海滩,无人机配送攻新城
 
  图片来源:死亡之愿咖啡
 
  此前外卖咖啡在上海大战时,行业就已经测算过成本。瑞幸的员工曾经算过一笔账,杯子、纸袋、底托一套成本是3块多,再加上半杯多牛奶,如果还有配送人工,一杯咖啡的成本至少13.5元。连咖啡也曾对外卖咖啡的盈利基线做过计算,除去产品原料、店租人力、配送等主要成本,单杯25元左右才有盈利空间。
 
  而无人机配送场景下,原先的配送人工很可能转化为某个固定面积下的取餐员。比如该小区能划出一个停机坪点位,那外卖小哥只需要扮演取餐、配送上楼的服务,效率提升空间巨大。
 
  咖啡业激战上海滩,无人机配送攻新城
 
  媒体曾把配送成本和价格这个问题抛给过美团。该项业务的负责人毛一年也做过回应,「短期投入甚至持续加入投入都是可以的,长期来看无人机规模化落地后,成本会大幅降低」。这听上去有点不计成本,但科技改变世界总是需要一点耐心。而且一旦能够落地,边际效应出来,成本也能长期摊薄。
 
  如果无人机能送咖啡,是不是还能送别的东西。比如在家庭OTC用药领域,当下的买药急送是不是时间还可以缩短。如果地面运输条件不够,稳定性更高的无人机是否更适配于易碎品。某个角度来说,无人机配送这项技术创新探索的是离店场景下,物流优化还有多少空间,对用户的需求还可以满足到什么程度。
 
  尽管在上海无人机咖啡配送刚刚试飞,但此前美团的无人机配送已经常态化试运营近一年,在深圳覆盖了8个社区,超过8000户居民。疫情期间,无人机还对深圳南山区一个短暂封闭的小区进行过紧急药品的投送。如今在上海金山落地全国首个城市低空物流运营示范中心,也代表了城市管理层面的支持和鼓励。
 
  本质上,做无人机配送还是做了美团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做本地生活,是一个「服务」维度的考量。即从人的需求出发,你早晨起床,打开手机下单,换衣洗漱来到厨房,这时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已经被无人机送到你面前,可以享用了。
 
  这是「回到最开始的出发点,用户想要什么」的问题。毛一年用动漫哆唻A梦举了个例子,像「机器猫那种感觉,你要个什么东西,从兜里就拿出来了,这是用户真正需要的。如果我们解决了用户的痛点,把这些场景都能搞定,这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视角,而不是以算研发支出多少这种账」。
 
  如果我们回溯无人机的发展会发现,作为时代技术图腾的标志,其在任一行业任一阶段的应用都会引起大规模讨论。如果用户对咖啡品质有要求,精品连锁咖啡、独立咖啡馆对此有需要,而行业技术恰好能够赋能解决,这是多方共赢的局面。
 
  而从技术发展来看,以配送咖啡为入口,低空智慧物流网络的搭建也许会迈出面向大众需求的第一个脚步,智慧城市的远景听上去也许不那么遥远。
 
  毕竟,第一代无人机行业在攻技术,第二代无人机被企业玩家做成玩具大面积进入C端消费场景,而第三代,到了自我进化,成为提供「服务」,作为高效率工具的时刻了。
 
  而当无人机以一种可以想象的方式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渗透,咖啡业激战上海滩或许会成为更具前瞻性的标志。
 
  它既是下游终端配送更精准高速的用户触达,也是零售行业发展高速成熟的标志,以至于在细微到「掐秒饮咖」的真切感受里,时刻上演着上海咖啡文化的浪漫图景。
 
  原标题:以配送咖啡为入口,无人机配送攻新城

上一篇:2030年全球环境气体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超过38亿美元

下一篇:风行水上 自然成纹:RFID产业进入黄金机遇期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