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11月份新闻发布会,聚焦这几个方面
- 2024-11-20 11:49:592141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11月19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11月份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李超出席发布会,介绍投资项目审批、近期出台政策等情况,并就经济形势、“两新”政策、民营经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以工代赈、能源保供迎峰度冬、中欧班列等方面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情况发布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 李超: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欢迎参加国家发展改革委11月份新闻发布会。我先通报两方面情况,之后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第一方面,投资项目审批情况。
1—10月,我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97个,总投资9160亿元,其中审批63个、核准34个,主要集中在高技术、能源、交通运输等行业。
第二方面,近期出台的政策文件情况。
第一项,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卫健委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支持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通知》明确了普惠托育服务机构范围,提出分类制定收费管理方式,明确了收费标准制定原则,建立了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完善了收费政策评估优化机制。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相关部门,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制定普惠托育服务收费具体政策,充分发挥价格政策的引导作用,减轻群众托育负担,支持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第二项,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实施《关于推动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深入贯彻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要求,围绕拓展饲草生产空间、积极发展盐碱地种草、加强饲草生产基础建设、提升饲草种业水平、推动饲草全产业链发展等5个方面提出了工作要求和任务,通过加快建设现代饲草产业体系,推动强化奶类、牛羊肉等畜产品供应,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持续优化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强组织实施、统计监测和资金支持,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以上是我向大家通报的内容。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媒体。
答记者问
新华社记者:9月以来我国多项经济指标边际改善,这一趋势是否得到延续?对完成全年目标怎么看?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实际支撑条件有哪些新变化?
李超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 李超:随着各项政策特别是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见效,10月份以来,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回升向好态势。正如您所提及的,9月份我国多项经济指标边际改善,10月份主要经济指标进一步好转,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在持续增多。从供给看,农业生产形势较好,预计今年粮食产量将首次突破1.4万亿斤;10月份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6.3%,比上个月加快1.2个百分点,这也是今年以来服务业生产指数的最高增速。从需求看,“两重”(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发力,不断释放消费潜力、拉动投资增长。10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都有所加快,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长11.2%,比上月加快9.6个百分点。从预期看,股市楼市交易更趋活跃,10月份,全国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成交总量同比增长3.9%,连续8个月下降后首次实现增长,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额达1.98万亿元,环比增长近150%,这些数据表明,市场信心得到提振,经营主体预期有所改善。同时我们也看到,制造业PMI指数、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都重新回到了扩张区间,可以看出企业生产和投资意愿正在增强。
随着存量政策持续显效、增量政策有效落实、政策组合效应不断释放,11月、12月经济运行有望延续10月份以来回升向好的态势。我们正与各方面共同用力,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展望202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支撑因素依然较多。从发展动力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正在加快落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将持续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在深入实施,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正在融合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将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持续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从市场空间看,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明显,还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有待释放。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例,我国的整体城镇化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拉动万亿规模的新增投资需求和2000多亿的消费需求。此外,节能降碳改造等领域也存在巨大的有效投资需求。数字、绿色等新型消费业态,以及养老、托育等“一老一小”服务消费需求仍然旺盛,产业链堵点卡点有望进一步打通,这些都将不断催生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从政策支撑看,明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正在全面落地见效;同时,我们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丰富的政策储备,精准调控、逆周期调节等工具不断完善,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不断提高,宏观政策系统集成、精准发力,将有力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总的看,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红星新闻记者:到目前为止,“两新”政策落实情况如何?哪些领域较为突出?明年“两新”还会有更多的延续政策和新政策出台吗?
李超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 李超: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也就是“两新”工作开展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强统筹协调,截至目前,已经推动各方面出台实施细则近300项,持续发挥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努力以“两新”政策激发品质新生活、产业新动能、市场新活力。我从3个方面介绍一下政策落实情况。
首先,更好地服务了群众消费需要。消费品以旧换新包括汽车、家电、家居等3大类重点产品,我们推动各地用好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实实在在地支持消费者对更优质、更智能、更环保产品的需求,实际操作中家电最高可补20%、汽车最高可补2万元,家居方面,不少地方专门对适老化改造予以支持。从数据看,“换新”政策推动家电销售不断回暖,10月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销售额同比增长近40%;消费者更青睐节能产品,初步统计,在“换新”活动中一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高达90%。
第二,加大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设备更新政策聚焦工业、农业、建筑、教育、交通、文旅、医疗等7个重点领域,拿出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直接安排到项目,同时在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发布112项标准,支持企业开展工艺更新、数字赋能、绿色转型,促进产业向“新”向“绿”发展,有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支撑经济回升向好。“两新”政策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一方面,支持企业通过“更新”增强产品迭代升级能力、更好满足消费需求,同时,也支持居民通过“换新”增加消费、带动企业投资扩产,从而推动投资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比如,前10个月全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6.1%,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下一步,在两新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还将持续加强资金全链条监管,推动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持续优化消费市场环境,依法严查“先提价后打折”“虚假折扣”等行为;持续做好回收循环利用工作,指导新成立的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加快布局设立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利用平台,开展废弃电器电子非法拆解专项检查。
关于您关心的“两新”政策下一步安排,一方面,我们将开展加力支持“两新”政策效果评估,总结延续好的经验做法;另一方面,我们将研究提出未来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的政策举措,待履行相关程序后适时公开发布,持续以“两新”政策推动群众受益、企业获利、经济向好。
央视新闻中心记者:各方面都很关注民营经济发展,请问如何看待当前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国家发改委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举措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李超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 李超: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持续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一方面,持续完善法律政策。加快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并公开征求意见,推动各地方各部门聚焦民间投资、公平准入、融资支持等,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另一方面,推动解决问题诉求。解决民营企业的问题,一直是我们的工作方向。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问题解决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同志主持召开6次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充分听取民营企业意见建议;截至10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各种渠道收到民营企业反映的问题诉求1234项、已办结696项,协调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同时,我们大力推动有关方面持续营造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从统计数据和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持续增多。从投资看,前10个月制造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1.4%,比全部制造业投资增速高2.1个百分点,实体经济领域民间投资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从外贸看,前10个月以人民币计价的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9.3%。从市场活力看,市场消费潜能正在加速释放,比如,民营经济占比较高的网络零售增长明显加快,前10个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3%,增速比前9个月加快0.4个百分点。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需要持续不懈的努力,我们在持续跟踪民营经济发展中的挑战和问题,愿意认真听取民营企业的心声,将继续会同有关方面采取更多务实举措,更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积极营造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同时,继续充分发挥多层次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作用,帮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努力让民营企业有感有得,不断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们注意到,国家发改委公开通报了第七批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典型案例。请问通报机制在规范市场准入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什么?
李超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 李超: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对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情况开展了第7批排查清理,公开通报了10个典型案例。比如,某地项目招标中限制外地小规模工程建设企业参与投标,违规要求投标企业必须在本地注册登记、设立本地分支机构,妨碍了经营主体依法平等准入。又如,某地违规增设风能资源开发运营准入条件,要求民企需捆绑国企共同参与风场资源开发,这是典型的设置市场准入壁垒。这些案例涉及到的问题也都得到了及时纠正。
我们知道,市场准入是经济活动的第一道门槛,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第一步,落实好这项制度,才能切实保障各类经营主体进入市场开展经营和竞争。2018年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以来,“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全面确立,清单事项大幅缩减;但我们也看到,在负面清单之外违规设立准入许可、增设准入条件、设置准入障碍等情况,依然不同程度存在,这要求我们必须以“钉钉子”精神严处个案,对一些违规做法形成有效震慑,切实维护“全国一张清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1年建立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案例归集和通报制度,聚焦社会关注、企业关切的问题,重点排查、通报、整改一些地方设置市场准入隐性壁垒、不按清单要求违规审批等典型案例,为全国层面破除类似准入障碍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更好保障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准入。截至目前,已累计公开通报整改7个批次115个案例,在解决个案问题的同时,有效推动破除了一批违规增设准入条件、提高准入门槛、增加准入成本的准入壁垒,起到了“通报一个案例,规范一个领域”的效果。
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案例归集通报,作为落实市场准入制度、破除市场准入壁垒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地方违背市场准入制度情况发现一起、整改一起、通报一起,加快破解各类市场准入“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依法依规营造更加公正透明的准入环境。
封面新闻记者: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在举行,我们注意到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也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请问完善这一核算体系背后有哪些考虑?有哪些具体部署?
李超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 李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等作出部署。碳排放统计核算,是指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计量、统计和分析的过程,简单理解就是核算生产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摸清碳排放底数。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摸清了底数,才能更好推进落实碳排放双控制度、实施碳减排政策、进行国际谈判履约。近年来,我国加快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但这项工作涉及多个层级、多类主体、多种维度,目前在数据质量和时效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为支撑“十五五”期间开展碳排放双控,今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聚焦破解当前碳排放统计核算面临的关键短板制约,着力推动各层级、各领域、各行业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水平。
《方案》针对区域、行业、企业、项目、产品等五个核算场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工作任务。区域方面,重点是建立全国及省级地区碳排放数据年报、快报制度,为碳考核等工作提供基础。行业方面,重点是聚焦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工业行业,以及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开展碳排放核算工作,解决行业间碳排放核算范围不明确问题。企业方面,重点是健全企业碳排放核算方法,有序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报告与核查,同时研究非化石能源电力碳排放计算方法,以及碳捕集利用封存、碳汇等抵扣方法,加强和完善企业碳排放管理。项目方面,重点是构建项目碳排放和碳减排核算评价体系,研究设定重点行业投资项目碳排放准入水平,从项目源头控制碳排放水平。产品方面,重点是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也就是要跟踪产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等各环节碳排放的情况,为核算产品碳排放提供基础支撑。此外,《方案》还明确了建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推进先进技术应用和新型方法学研究、加强国际合作等重点任务,为碳排放统计核算提供技术支持。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工作统筹,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协调机制,指导各地出台碳排放核算工作指引和方法指南,推动有关部门抓好任务落实,尽早构建形成系统完备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澎湃新闻记者:上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了《关于深化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的意见》,请问在家政人才和从业人员培养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
李超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 李超:近年来,我国家政服务业快速发展,目前市场规模已超万亿,从业人员超过3000万。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接近3亿、3岁以下婴幼儿超过3200万,养老、育幼等领域家政服务需求正在持续释放,初步估算家政用工缺口超过2000万,其中,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的高素质家政服务人员短缺问题尤为突出。为推动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关于深化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的意见》,以产教融合促进家政教育培训、人才培养、产业发展需求衔接,增加高水平家政人员供给,更好满足群众对高质量家政服务的需求。《意见》提出四个方面的安排。
第一,加强家政人才教育培养。这项工作主要依托各类院校开展。高等教育方面,引导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增设市场急需的家政相关专业,并合理安排招生规模;职业教育方面,重点是扩大家政教育专业教师规模,鼓励学校与家政企业师资互聘兼职;继续教育方面,重点是有序推动家政相关专业纳入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鼓励更多从业人员接受学历继续教育。
第二,加强从业人员技能提升。主要开展3方面工作。一是指导家政企业建立岗前、在岗、转岗等全链条全员培训制度,做到培训合格再上岗、每两年至少“回炉”培训1次。二是抓紧制订修订、实施应用家政服务业相关标准。三是加强“巾帼家政”、工会家政、“国开家政”等家政培训品牌建设,预计每年培训家政从业人员、培训师资、职业经理人等超60万人次。
第三,完善家政产教融合载体。推动各地细化“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举措,支持培育家政产教融合型企业;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建设家政实训基地;同时,支持有关行业组织、学校、机构、企业等共同组建家政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一批平台载体,为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第四,赋能家政企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家政企业深度参与院校的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促进人才培养匹配市场需求,支持家政企业与相关院校建立稳定的就业对接机制,推动家政人才高质量就业。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家政领域应用,鼓励各地吸引养老、托育、物业、酒店等相关领域大型企业进入家政行业跨界经营。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抓好《意见》实施,不断提升家政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今年前三季度,以工代赈累计吸纳245万低收入群众务工就业,请问接下来还有哪些安排?如何保障群众真正从中获益?
李超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 李超:感谢您对以工代赈工作的关心,我也想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这项工作。以工代赈是指在政府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中,有针对性地安排群众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发放赈济款的一项政策。实施以工代赈,主要是为了加强低收入群体就业帮扶,鼓励引导群众通过劳动实现增收、提高技能。从1984年以实物报酬形式,支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基础设施建设算起,这项工作已经开展了40年,期间实施了一大批农村道路、水利等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带动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十四五”以来,以工代赈已经由一项专项扶贫政策转变为一项综合性帮扶政策,包含促进就业增收、提升劳动技能、推动区域发展等多种功能。通过实施以工代赈中央专项投资项目、在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仅2023、2024年就累计吸纳低收入群众务工就业超过500万人次,累计发放劳务报酬660多亿元。
为充分发挥以工代赈政策作用,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门提前下达了2批2025年度以工代赈中央专项投资共90.5亿元,支持地方实施以工代赈项目2000余个。在此过程中,我们推动地方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确保投资计划下达后,项目可以迅速开工建设,群众能够尽快拿到劳务报酬;同时,重点向脱贫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受暴雨洪涝灾害影响较重的地区倾斜,优先组织脱贫人口、防返贫监测对象、返乡农民工、受灾群众等困难群体参与工程项目建设,依托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公益性管护岗位开发,要把资金用在“刀刃上”,让困难群众不仅获得劳务报酬,还能通过参与以工代赈项目,提升劳动技能。初步测算,提前下达的以工代赈专项投资项目将吸纳20余万名群众就近就业、计划发放劳务报酬超过27亿元;如果算上在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就业、发放报酬的规模还将翻几番。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督促指导地方,推动提前批次以工代赈项目抓紧开工建设,切实保障务工群众更好享受以工代赈政策红利。
新黄河记者:目前,我国北方多数地区已经进入供暖季,请问今年保暖保供形势如何?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哪些措施确保今年冬季能源供应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李超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 李超:北方地区已经进入供暖季,每年供暖季都意味着季节性用能高峰期的到来,这期间保障好群众温暖过冬、企业有序生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从这些年工作情况看,我国供暖期延续时间长、涉及地域范围广,保供涉及煤炭、天然气、电力等多种能源,涉及储备、生产、传输、调度、消费等多个环节,还受到气候条件、外部资源供给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这要求我们必须毫不放松地抓好每个环节的工作。
为做好今年的能源保供,我们在保障能源生产供应、提升顶峰保供能力、能源中长期合同签约履约、民生用能供应保障、恶劣天气应对准备以及安全生产等方面已经提前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截至目前,储备方面,全国统调电厂存煤保持在2亿吨以上、平均可用超过30天,地下储气库提前完成注气任务、实现满库入冬;生产供应方面,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31.6亿千瓦,10月份以来煤炭、天然气持续稳产增产;此外,其他环节各项工作也都做了充足的准备,为今冬保暖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综合研判各方面情况,预计今冬明春供暖季能源供需总体平衡,资源供应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我们也认识到,极端天气、国际能源市场波动等风险不容忽视,能源保供工作来不得半点松懈。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加强统筹协调,会同有关地方、部门、企业,落实好保供各项重点任务,特别是千方百计抓好民生等关键领域的用能保障,抓好尖峰时段、极端天气等关键情况的用能保障,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十万列,钢铁驼队迈上新台阶,请问国家发改委开展了哪些工作,进一步提升中欧班列发展质效有什么安排打算?
李超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 李超:中欧班列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放合作、互惠互利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深入推进重点铁路口岸、主要枢纽节点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在巩固和稳定传统入欧线路的同时,积极拓展南通道,与沿线国家进一步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着力打通制约班列运行的堵点和卡点,持续提升班列运行的品质和效率,推动中欧班列“量质齐升”。11月15日,第10万列中欧班列装载着电子产品、家用电器、汽车零配件、日用百货等多种货物,从重庆团结村站开出,驶向德国杜伊斯堡。
总的看,中欧班列构建了一条全天候、大运量、绿色低碳的新通道,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从市场选择看,中欧班列运输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稳定性较高,价格是航空的1/5,运行时间是海运的1/4,受到不少客户青睐。从服务范围看,中欧班列联通境内125个城市,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7个城市、亚洲11个国家超过100个城市,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亚欧大陆全境。从贸易合作看,中欧班列运输货品达5万多种,涉及汽车整车、机械设备、电子产品、防疫物资等53大门类,2023年运送货物货值占中欧货物贸易比重超过7%,截至目前累计发送货物超过1100万标箱、货值超过4200亿美元,为中外数万家企业带来了商机,为沿线数亿民众送去了实惠。
10万列只是开端,未来中欧班列将越跑越好。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国铁集团等部门单位,深入推进中欧班列高效运输、安全治理、多元通道、创新发展“四大体系”建设,加快拓展国际合作网络,积极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继续办好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着力构建“通道+枢纽+网络”运行格局,打造产运贸一体化发展模式,推动中欧班列安全、稳定、高质量发展。
摄影:高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