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泡沫论纯属无稽之谈,不值一驳
- 2012-08-14 09:46:08288
来源:中国物流设备网
不会出现外资“大撤离”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些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政策,劳动力成本上升是所有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现实和挑战,不单单是制造业。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劳动人口的素质在提高,产业工人队伍日益专业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这些对于制造业来说,都是有利条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周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制造业过去外部需求十分旺盛、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好光景一去不复返了,但目前的情况仍被看好。中国的人口红利在逐渐减小,劳动力成本上涨是必然趋势,然而相对欧美、日本来说,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仍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聂辉华对本报记者分析称,这些年我们观察到一些制造业企业转移到越南、印度等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国家,但这并不会对中国制造业构成整体性的威胁。因为越南是小国,人口很少,产业转移只可能是局部的、小规模的;印度人口虽然很多,但劳动者的素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链的完整性等方面都比中国要差,还不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条件。
专家表示,尽管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生产成本显著上升,但我国中西部还存在广阔的产业转移的空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外资来华经营的相关政策更加成熟,服务也更加细致,中国的投资经营环境依然很具吸引力。
不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这个说法是老调重弹了。事实上它只是结构性问题,不可能是整体的。”聂辉华指出,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调节下,生产资料的配置会自然趋向于一个较为平衡的状态。如果某些行业因为政策的激励,短时间内投资过多过猛,造成产能过剩,那也只是局部的现象。就整个制造业来说,外部需求会随着欧美经济逐渐复苏而恢复,国内的市场需求潜力也很大,不可能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在我看来,某些行业呈现产能过剩,反而是好事。”周立说,“这种现象越明显,越能反映问题,让政府和投资者知道,不要再把生产资源集中到这个行业,让市场自己去调节,重新达到平衡。”
中国*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锋认为,观察历*老牌的工业国家就会发现,这些国家制造业的就业占比都超过30%,这样持续50到100年的时间。中国制造业的就业比重目前还没有进入30%的低基本线,等到进入后,还会有几十年的工业化过程。
靠转型升级破解困局
针对美国等国家近期提出的要让“制造业回归”的声音,聂辉华表示,这里指的主要是制造业。制造业回归本土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制造业的利润比较高,他们想把这一部分产业掌握在自己手中。从制造业在的分布来看,附加值高的研发设计这一块主要集中在美日韩等国,中国承接的是产业链的中低端,制造业占的比例很小。“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格局不会有大的改变,中国现有的这些较低端的制造工厂,不可能大规模撤离,如果说有什么我们应该担心的,那就是怎样设法留住制造业。”聂辉华说。
有专家表示,西方媒体夸大外企在华经营压力,渲染产能过剩严重程度,旨在为西方“实业回归”老调造势伴奏。
“从东部到西部的产业转移并不是制造业的出路。要紧的是提高产业附加值,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华泰证券经济学家刘煜辉(微博对本报记者强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面临的整体考验,这需要的法律、廉洁的政治和透明的市场规则,尽可能地减小交易成本,使生产资料得到有效的配置。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所带来的困局,实现*、稳定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