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航道步入“读图时代”
- 2012-08-15 10:31:10359
来源:中国物流设备网
攻克重重滩险
建国之初,长江干线航道处于落后的自然状态,上游礁石林立,航道急、弯、险、窄,中下游则浅滩密布,变化剧烈,通航条件十分恶劣。
1953年初,个炸礁工程在观音滩、蚕背梁开工,打响了川江航道整治的炮。提到川江天险,就不能不提到滟滪堆。滟滪堆在瞿塘峡口,原来有一座巨大的礁石,长约40米,宽约20米,枯水时高出水面27米。每当冬春枯水节,它犹如一只出水猛兽,横卧江心,紧锁夔门;夏秋洪汛时,它又潜隐江底,宛似水下蛟龙,激起漩涡千重。船到这里,如剑离弦,稍差分毫,就有触礁沉没的危险。自古以来,这里沉没的船只数不胜数。1959年12月6日,航道工人降服这只拦路虎的战斗打响了,奋战了7昼夜,终将“拦路虎”擒下。一“虎”就擒,万“兽”待降。1959年长江航道人整治了泄滩,1960年整治好了青滩。
资料显示,“九五”以前,长江上游航道共整治滩险123处,零星清障115处,航道通过能力提高8倍以上。
而根据2006年原*提出的“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长江发展战略,在下游,先后实施了张南、东流等航道整治工程、10.5米深水航道上延工程、太子矶炸礁工程以及马当沉船打捞工程。在中游,先后实施了界牌、碾子湾、陆溪口、罗湖洲、马家咀、周天、武穴、嘉鱼-燕窝等航道整治工程和应急清淤工程。
经过60年的建设,长江航道通航能力得到*提升:长江干线实现全线夜航,长江上游重庆以上可通航千吨级船舶,重庆到宜昌可通航万吨级船队,宜昌到武汉可通航1000~5000吨级船舶,武汉至南京可通航5000吨级海船和万吨级船队,南京以下可通航3万吨级海轮,5万吨级船舶可乘潮通航。
航标灯几度更新换代
航标被喻为船舶航行的眼睛,是保障船舶航行安全的基础设施。60年来,航道工人勇于创新、艰苦奋斗,航标灯更新了一代又一代,实现了煤油航标灯到太阳能航标灯的跨越发展。
批航道工人,身肩“开荒”的重任,当时的任务就是调整航标、点燃标灯,为夜里航行的船只指路。这些工作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困难重重。设立航标的位置,往往就在难上的悬崖处,巫峡段“金盔银甲峡”的“老鼠处”,就是这样一处标位。为了保障夜航船只的安全,要将几米高的航标竖立在凸出的老岩上。据当时设置该处航标的老航道工人介绍,他们从10米高的山崖往下爬,先扒开藤萝荆棘,双手扣紧依稀可触的石缝,脚蹬住岩石上微微凸出的部位,一步、半步地往下挪动。而他们的嘴里还咬着用绳子套好的煤油航标灯。
1958年3月,视察长江时,赞扬航道工人为“无名英雄”,并指示“航标要实现电气化”,从此,长江航道人掀起技术革新的浪潮。“40年代不见灯,50年代煤油灯,60年代电气灯,70年代电子灯,80年代太阳能灯。”这首歌唱出了长江航标灯的发展过程。
目前,一体化新型航标灯正在长江航道全线推广应用,航标灯器逐步向大规格、高亮度、低能耗方向发展。
现代科技广泛应用于航道
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江航道测绘仪器十分简陋,采用白纸测图,如今,各种现代科技广泛应用于航道测绘,长江航道已进入电子航道图时代。
20世纪50年代时,测深定位仪器以平板仪、六分仪为主,水深测量大部分用测深杆和测深锤。落后的设备导致航道测量工作完全被“老天爷”牵着鼻子。上海航道处一名老测量员介绍说,有一次长江下游白茆沙水道告急,上级及时做出了改槽决定,测量队迅速开赴现场。当时正值雾季,江面视线时好时差,大家只能耐心等待,谁也没有料到,这一等就等了一个星期。“测绘设备差导致靠天吃饭是我们航道人心中永远的痛啊!”老测量员难掩激动之情。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了对航道事业的建设投资,航道测绘仪器也逐步升级换代。1978年,长江上游宜昌至重庆航行图测绘时首先应用计算机技术,1983年开始广泛使用小型可编程电算器,过去用笔算、手摇计算机计算测绘成果的繁琐计算方式被淘汰。90年代以后,GPS测量系统、多波束扫测系统、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测流技术等测绘系统逐步引进采用,测绘效率成倍增长。如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进行河流流量测量,效率比传统方法提高了几十倍。
测绘设备的不断更新直接推动了测绘技术的深刻变革,航道测绘技术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去年12月22日,贯通长江2687.8公里干线航道的长江电子航道图正式投入使用。自此,在长江上行船,如同在陆地上驾驶拥有GPS导航系统的汽车,更加直观、方便、快捷。长江航道从此进入电子航道图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