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典型案例来啦!(第一篇)
- 2024-11-12 11:23:2312823
来源:交通运输部
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典型案例(首批)
01
辽宁推进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
推动大型工矿企业“公转铁”“公转水”
辽宁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清洁低碳转型,以实现交通运输减排降碳增效为总目标,以大型工矿企业运输结构调整为抓手,制定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多主体参与的工作格局,持续推动多式联运提质、铁路运能提升、水运系统升级、货车超限超载治理四大专项工作,促进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提升综合运输整体效率。截至2023年底,辽宁省34家年运量大于150万吨大型工矿企业大宗货物总运量达3亿吨,通过铁路、水路、管道(皮带廊道)、新能源车辆等绿色运输量2.7亿吨,绿色运输占比达87.9%,其中,铁路运量占比69.9%,较2020年提高了42.9个百分点,运输结构调整成果持续巩固。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聚焦海铁联运,组织创建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年度安排奖励资金4500万元;对进出港口指定收费站标准集装箱运输车辆实施通行费五折优惠,截至目前已优惠通行费3.2亿元;矿石、煤炭、钢材等170余项货物港口收费标准平均降低10%,2024年1-4月全省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同比增长35.5%;下浮钢材、铁矿石等主要货类铁路运价,2022年-2023年累计向企业让利超过60亿元。
(二)推进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沈阳铁路局积极配合企业修建铁路专用线,2022年以来,新开通铁路专用线7条,年度新增铁路货运量1473万吨,实现产成品和原材料“门到门”运输。其中,大连汽车码头专用线建成后,商品车铁路年度作业量由40万辆提升至80万辆;华晨宝马铁路专用线建成后,商品车装车时间由6小时缩短至2小时,日发送量由116辆增长至174辆,大幅提升海铁联运量。
(三)创新铁路专用线共用模式。辽宁省共拥有铁路专用线636条,为提升铁路专用线利用效率,沈阳铁路局整合运能富裕的铁路专用线资源,组织专用线附近生产企业开展专用线共用业务,在提高专用线经济效益的同时,缩短生产企业短途倒运距离,为“公转铁”提供便利条件。
(四)创新“大连—营口铁矿石组合港”业务模式。辽港集团充分发挥营口港辐射腹地的距离优势,利用大连港深水码头基础条件,组织钢厂通过“拼单”方式购买原材料,通过40万吨级大型矿石船运至大连港,再换装内贸小型散货船运抵营口港,最后以皮带、公路或铁路的方式疏港至周边钢厂,为钢厂提供“门到门”的全程物流服务。“大连—营口铁矿石组合港”业务模式缓解了营口港大型矿石码头生产作业压力,2023年营口港矿石船舶平均候泊时间比2021年同期降低88.5%,同时还帮助钢厂节约采购和海运成本。
(五)统一海铁联运相关标准规范。制定行业(地方)标准《多功能钢质托盘笼车技术要求和作业规范》《港口接入铁路专用线设置规范》《集装箱海铁联运站场设置规范》等,统一多功能钢质托盘、港口铁路专用线、集装箱海铁联运站场等海铁联运关键设施设备标准,为提高统一海铁联运作业规范、提升服务效率和品质提供依据。
经验启示
(一)加强部门协同联动。省交通运输厅牵头,会同发改、环保、统计、铁路、港口等单位部门建立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沟通联络协作机制,持续深入开展多式联运提质、铁路运能提升、水运系统升级、货车超限超载治理四大专项行动,推进辽宁省运输结构持续优化。核定全省具有铁路专用线的150万吨以上大型工矿企业和物流园区名录,对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安排,制定“一企一策”“一园一策”,省、市、企业三级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优化,确保各项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二)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充分发挥省级财政奖补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铁路、港口、大型工矿企业以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为载体,打通多式联运堵点难点,提高多式联运市场竞争力。推动港口企业压降港口收费标准10%,减轻交通物流企业负担,提升水路运量。实施集装箱车辆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政策,引导货运“散改集”运输,实现交通物流业降本增效。
(三)加强督导考核。完善运输信息统计,每月调度企业运量数据等相关信息,核定企业运量统计台账及运量分析台账,将运输结构调整工作纳入对各市交通强国建设督导考核之中,对运输结构调整工作进展缓慢、推进不力的市加大督办力度,推动运输结构调整取得实效。
02
河北铁路专用线“进码头、进园区、进厂矿”
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
河北省拥有丰富的工矿资源和发达的工业基础,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和物流中心。近年来,河北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铁路专用线“进码头、进园区、进厂矿”,加快建立大宗货物绿色集疏港体系、“港口+内陆港”多式联运体系、企业园区绿色集疏运体系、道路货运新型服务体系,有力促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2023年河北全省铁路货运量为3.01亿吨,铁路货运量占全社会货运量比重由2017年的7.5%提高到2023年的11.9%,公路货运量占比由2017年的90.7%下降到2023年的85.9%,货物运输结构持续优化,综合运输效率明显提升。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快港口集疏运铁路专用线建设。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实施方案》,构建以铁路为骨干的现代化港口集疏运体系。2018年以来,河北建成港口集疏运铁路专用线7条,里程270.1公里,新增铁路疏港能力2900万吨,减少矿石疏港公路运输2000万吨。目前,煤炭集港已全部实现铁路运输,曹妃甸、黄骅等4个专业化矿石码头均建成铁路装车系统或配套皮带廊道。2023年河北省港口保持煤炭铁路、水路集港100%,全省港口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绿色清洁运输疏港比例达到91.5%,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80%”的任务目标。
(二)加快企业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联合省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等部门加快推进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等重点铁路专用线建设。2018年以来,建成铁路专用线18条,服务6个物流园区和26家企业,里程132.7公里。全省100家年运量150万吨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和新建物流园区,其中82家已接入铁路专用线。
(三)创新“港口+内陆港”多式联运体系。推进石家庄国际陆港、京雄保国际智慧港、衡水国际陆港、定州国际陆港等联运型综合货运枢纽建设,开通“保定—秦皇岛—仁川”铁水联运线路,通过内陆无水港公路集结零散货源后,铁路整列直达港口码头,实现规模化集海港。创新集装箱不落地直接装船模式,实现车船无缝衔接,集港环节缩短3天以上。多式联运集装箱运量由2017年的16.8万标箱增至2023年的89.5万标箱,年均增长32.2%。
(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联合省财政厅等四部门印发《重点城市重型柴油货车新能源替代试点实施方案》,对试点市按新增新能源重型货车每车0.5万元-0.7万元标准给予奖励,持续在“厂区、港区、固定路线、短途路线”等“两区两线”场景推广应用新能源货车。2023年全省新能源营运货车达1.7万辆,增长112.5%。会同省财政厅印发《关于明确沿海港口发展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等有关事项的通知》,省级每年安排7000万元对运输航线、海铁联运、内陆港、航运企业落户等方面给予资金奖补。
经验启示
(一)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是基础。省交通运输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国铁集团北京局等18个单位建立了河北省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部门职责、工作规则,形成“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全省运输结构调整工作。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多次联合开展铁路专用线建设情况现场督导调度,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堵点难点问题,有力推动铁路专用线项目建成投用,为运输结构调整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建设绿色化集疏运体系是核心。集疏运体系是连接多种运输方式的平台和纽带,是进行一体化运输组织的根本所在。河北省根据工矿企业距离港口较近的特点,大力推进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和皮带廊道项目建设,促进港口集疏运绿色化发展;以环保绩效创A为牵引,引导企业园区大宗货物运输选取铁路、水路、皮带廊道、新能源货车等绿色运输方式,促进企业园区集疏运绿色化发展。
(三)创新运输组织模式是重要抓手。多式联运是提升各种运输方式综合效能的有效抓手。河北省着力推动管理部门协同联动、企业主体联盟合作、物流通道联接成网、数据信息联通共享,推动各种运输方式联合统一,实现多式联运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
03
浙江推进“四港联动”
促进运输结构优化调整
浙江省推动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强化顶层设计、夯实联运基础、强化示范引领、深化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和优化调整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货物运输结构,提升综合运输效率,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促进节能减排降碳。2023年,浙江省完成江海河联运4.43亿吨,同比增加6.1%;集装箱海铁、江海、海河联运分别完成165.2万标箱、85万标箱、182.6万标箱,分别同比增长13.8%、21.3%、27.5%。全省主要港口大宗货物绿色疏运比例达91.8%,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强化政策制度保障。印发《加快推进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发展建设方案》《深化“四港联动”发展推进运输结构优化实施方案》,聚焦设施联通、枢纽联结、标准联接、信息联网、企业联盟、通关联动、多式联运“七个联”体系化部署,基本形成以海铁联运为核心、江海河联运为特色、空陆联运和公铁联运为基础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累计出台涉及运输结构调整相关资金政策50余项,对中转集装箱驳运、新航线开辟、“散改集”、江海(河)联运船队建设、江海直达运输准班轮化发展等进行资金补贴,全省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超6100亿元。
(二)推动信息互联。创新搭建“四港”联动智慧云平台,打通班轮、货代、仓库、码头等百余个系统,各类物流数据超1.1万项,提升多式联运订舱效率40%。“海河联运在线”平台,通过构建海河联运一张图、船舶货物一线牵、物流信息一点清、企业申报一路通、政府监管一体化,实现货主、货代、码头、海关、海事等全要素协同。“江海联运在线”平台,创新“口岸+物流”一体化申报、“智能预警+提前计划”疏港调度联运组织模式,破解船舶入港耗时长、堵港预警能力不足、联运组织效率不高等难题。“第六港区”数字服务平台,实现义乌港与宁波舟山港港务、关务、船务一体化,提高海铁联运作业效率约20%。大宗货物“公转水”在线应用,累计完成“公转水”货运量364万吨,实现碳减排2.9万吨,综合物流成本下降15%。
(三)统一技术标准。研发标准化运载单元,设计推出1.8万吨散货、438标准集装箱、内河智能64标准集装箱运输船等江海直达船型,并在7条长江内河航线推广应用,形成全国首支规模化江海直达运输船队。牵头编制《综合货运枢纽设计规范》《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信息交换要求》《港口集装箱作业系统技术要求》等系列标准规范,统一海铁联运信息交换规则,规范港口集装箱铁海联运、江海联运作业流程。
(四)创新金融产品。探索“义新欧”国际铁路运单物权化应用,创新“铁路单+CIFA提单”双运单模式和“铁路运单+提货码”融资模式,通过对去程班列实施控货,为中小微外贸企业提供基于铁路运单的运费贷金融服务,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目前,已累计发放运费贷款1500万元。
经验启示
(一)充分发挥政策推动作用。浙江研究制定省级多式联运扶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引导作用,在区域多式联运体系完善、综合货运枢纽建设、运输组织模式创新、“一单制”发展等方面,打造一批示范案例和集成成果,补齐“一单制”发展短板,培育壮大多式联运市场主体,推动运输结构持续调整优化。
(二)深入挖掘信息互联效能。浙江以信息化技术赋能多式联运发展,通过构建“四港”联运大脑,打造“四港”信息交互中心、联运服务中心、运行监测中心,推动多式联运运输方式、单证管理、安全标准等方面的衔接,实现集装箱多式联运“一键订舱、一码约箱、一单报关、一站联运、一路可视”。
(三)加快推进标准规范衔接。浙江省聚焦多式联运信息交换、跨境电商物流管理、港口作业技术要求等方面,研究制定多式联运相关标准规范,推动多式联运运营服务、作业规范、单证管理、安全标准等方面的衔接,通过推动重点行业多式联运全流程运输链标准化示范试点,进一步统一多式联运各环节标准,提升多式联运整体运作效率。
(四)创新开展实体化运营。浙江省组建四港联动发展有限公司,由海港集团牵头,联合交通集团、机场集团等国有企业以及阿里、传化、圆通等民营企业,以资本为纽带,推动海港、陆港、空港等数据共享、业务共建,切实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益,打造无缝对接的多式联运体系,实现政策规划与实体运营一体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