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技术网

登录

石油储备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应对之策

2009-10-16 14:16:11795

来源:资源网

   石油储备的实践表明,石油进口大国建立石油储备是完全必要的。如今,中国已进入分享石油资源的进口大国行列,随着对进口石油依存度的加大,面临的风险也将逐渐加大。石油市场的风云变幻——或供应中断,或油价暴涨、爆跌,必将直接损害中国的能源和石化产业,甚至危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石油储备发展趋势
  “石油储备”不等同于作生产和销售周转用途的石油库存,其特定含义是指为防范市场石油供应中断风险,保障产业和国家石油供应安全的石油储存。石油储备从20世纪70年代起,迄今己有20多年的历史。1973年次石油危机爆发后,世界油价上涨了5倍,引起西方经济和社会的大动荡,由此,西方各国开始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1974年,包括美国、日本、意大利、西德、法国在内的18个原油进口国签署了《能源协议》,并在OECD(经合组织)中设置了能源总署(IEA),以保证当社会石油供应再次出现危机时,为各成员国提供帮助。同时,还规定到1980年各成员国有义务保有相当于90天净进口量的石油储备。到80年代,能源总署成员国的石油库存达35亿桶(约4.78亿吨),相当于当时114天的石油消费量。在实际执行中,各成员国所建立的石油储备已远超过IEA规定的低限。
  历史地看,各国重视石油储备始于次世界大战时期,一战给各国尤其是大国的一个主要教训就是:必须拥有足够的石油储备。二战更是为此做了有力的注释。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对美宣战,获取石油都是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主要石油消费国大规模地互相协调着建立石油储备,却是在1973年次石油危机之后。
  1974年2月和10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主持召开了华盛顿能源会议与布鲁塞尔能源协作小组会议,商议拟订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能源计划(International Energy Plan,简称IEP)。该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减少成员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持有低水平应急储备、在出现重大供应中断时分享石油供应。同年11月,24个OECD成员国中的16个签署了IEP协议,同意在OECD框架内建立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Agency,简称IEA)来实施该协议。成员国据此进行了相应的国内立法以建立各自的应急石油储备(Emergency OilReserve),当时要求拥有60天净进口量的应急石油储备,1980年代标准被提高到90天并保持到现在。
  实际上IEA成员国都超过这个标准。2009年3月的数据表明,在IEA28个成员国中,加拿大、丹麦与挪威为净出口国,其余25个净进口国应急石油储备平均为134天。英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它从2006年起转为净进口国,虽然每天的净进口量才4.4万捅,但来自企业的巨量商业储备因此都成了应急石油储备。
  资料显示,3月份只有匈牙利的公共应急储备超过90天水平。德国负责机构储备的EBV于1998年把标准从65天提高到90天并停止了企业义务储备,因此德国企业只有商业储备。美国与日本是拥有政府储备的两个大户。美国政府本身拥有60天左右的战略石油储备,它有权利要求企业拥有30天以上的应急储备,但这一权力从来没有动用过,因为企业储备一直远远高于这个水平,3月底的数据为78天(见2009年3月1EA成员国应急石油储备一览表)。
        

  分析大量资料和数据认为,IEA成员国应急石油储备的发展趋势为: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减少,机构储备增加(但没有机构储备的美国则表现为政府储备迅速增加);应急石油储备的天数在增加,IEA净进口成员国的平均天数从去年10月的123天增加到今年3月的134天。出现向机构储备转移的原因可能是:政府储备的不足之处是官僚机构运作效率不高,成本较高;而企业则通常是利润导向,对于通常是反市场运作的调节行为,本能上有抵触:而机构储备则兼有两者之长而一定程度上可避免二者之短。应急石油储备天数增加的原因有两方面:各国利用低油价增加储备,美国等甚至动用油轮来储备原油;石油消费具有刚性,尤其是对于新兴经济体和发达国家的运输业来说,石油是资源,油价*看涨,因此,倾向于利用油价从高位回落的时机增加应急储备能力。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现状与规划
  规划中的中国石油储备体系由四个部分构成: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地方石油储备、三大石油公司商业储备和其他中小型公司石油储备。小型公司石油储备事实上也是企业商业储备,而地方石油储备似乎是IEA成员国机构储备的中国变种。IEA成员国平均应急储备水平已经达到134天,中国如果也采用这一标准,扣除现有21天的商用储备后,由于地方石油储备还没有建立,因此,应该建立的战略石油储备水平为113天。可以说建立“90天标准”是完全必要的,不过事实上是低标准。
  中国已经开始建立应急石油储备。中国国家战略石油储备选址原则为:进油方便、出路畅通、靠近炼厂、快速反应。首批四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2006年起陆续建成并已经注满,这四个基地的总容量为1600万立方米,约合1368万吨,依据2007年的日进口量44.41万吨计算,相当于30.6天的进口量。再加上相当于21天进口量的全国石油系统内部商用石油储备,总共拥有的储备能力为51.6天的进口量(以2007年的用量计算),还不及日本1974年底所具有的60天民间石油储量(日本1978年开始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总体而言,期基地的储备量较小,所能发挥的作用主要是经济性的,而非战略性的。
  批石油储备基地选择东部沿海,第二、三批墓地将逐渐向东南沿海以及内陆布点,这主要是考虑将来的能源安全,内陆地区炼油厂也将布点并逐步推进。中国计划通过第二、三期SPR基地建设,将应急石油储备水平提高到90天净进口量的水平(简称“90天标准”)。据悉,库容达2680万立方米的石油储备二期工程也已规划完毕。兰州、都善由于可以就近利用中哈原油管道注油料而进入第二批名单,其它地址未公布。第三期的储量与第二期相同,均为2800万吨。这样,三期总共储量为6968万吨。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还能维持20年以上。世界能源机构的《2007年世界能源展望》也认为中国在2020年之前,石油消费的年增长率可能会达到4.8-5.2%。中国在1998-2007的10年里,石油消费的年均增长率为6.60%,而产量年增长率才1.55%,二者的差额或曰净增长率为5.05%。因此,可以假定到2020年,中国每年石油消费增长率为5.0%。以2007年的消费量3. 680亿吨为基数,2015年和2020年,中国的石油消费将分别达到5.437亿吨和6.939亿吨。国内年产量按照高业内公认不大可能达到的标准2.0亿吨计算,2015年有3.437亿吨需要进口(占消费量的63%),即每天进口692.07万桶,而90天的净进口量(即SPR储量)应为6.23亿桶;2020年有4.939亿吨(占消费量的71.17%)需要进口,即每天进口995万桶,90天净进口量为8.95亿桶。相比之下,中国预计在2020年完成的三期SPR基地总共储量只有5. 13亿桶,按照上述995万桶进口量计算,只相当于46天的进口量标准,还达不到2015年应该达到的储量。
  许多人以“中国的能源自给率达到90%”、“石油储备很贵”、“中国富煤少油缺气”等理由来说明中国不需要达到90天标准。这些观点很可能是短视和片面的。石油消费具有相当的刚性,尤其是对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经济体来兑。如果中国希望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中国想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如果中国真想进一步融入世界并充当一个负责任的大国,“90天标准”可能是绕下过去的一个坎,应该尽早达到。IEA的“90天标准”己经成为事实上的标准,具有内在的合理性,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独树一帜”的做法很可能行不通,也不值得提倡。
  中国应急石油储备的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石油消耗供给缺口不断增大乃至石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使得石油战略储备工作提上了我国建设日程。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涉及到储备目标、方式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集与管理等多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轨道,并由此带来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高需求,特别是石油的高需求。因受资源条件限制,国内石油供需矛盾突出,供需缺口逐年拉大,遂于1993年由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国内石油产销逆差急速扩大,进口原油愈益增多,到2000年石油净进口量已高达7000万吨,预计到2010年超过1.2亿吨,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也将由1999年的30%迅增为2010年的约40%。由此可见,中国已跨入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大国行列,中国已进入大量使用进口石油的时代。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建立石油储备已是大势所趋。
  中国石油储备体系四个组成部分中,地方政府储备与中小型公司的石油储备还处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有专家认为,中国的应急石油储备体系好是由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与企业储备两个部分构成,没有必要设立地方政府石油储备。现有的国家储备实际是委托几大公司建设与管理的,因此,未来可以考虑转为机构储备。企业储备应该以大公司为主。中小公司可以参与,但只起补充作用。针对现有战略石油储备规划中存在的规模偏小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有两个:把民营企业近2.3亿吨(约16.91亿桶)的仓储能力中的一部分纳入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把三期规划的储各基地规模从5. 13亿桶提高到8.95亿桶。如果决定利用民营企业的仓储能力,就应该尽早进行相应的立法,这样既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90天标准”,又能让民营企业的设备得到利用。存在的问题是,民营企业的仓储能力分散,标准不一,管理起来比较困难,成本较高。如果认为:应急石油储备的发展趋势是从企业义务储备向公共储备转移,中国可以借鉴,那么,中国应该修改第二、三期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规划,争取在2020年乃至2015年达到8.95亿桶的水平。
  在2015年实现8.95亿桶战略石油储备的目标在时间上、战略上、经济上都是可行的。时间上,根据既往的经验,规划与建设基地的时间在3年左右,现在到2015年还有6年时间,显然来得及。战略上,有利于应对潜在台海冲突、在大国博弈中增加有利筹码、促进中国参与多边能源合作、实现原油产地储备。经济上,国内学界公认中国1.95万亿外汇储备中投资美元资产的比例太高,总额太大,应该既减少比重也减少总额,转移出来的外汇储备需要寻找适当的去处,而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就是一个较好的去处之一。

上一篇:我国工业机器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下一篇:美研中国班轮新规影响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