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三乱”是对法治底线的挑战
- 2013-03-06 10:20:58499
来源:中国物流设备网
乱设关卡、乱罚款、乱收费,被称“三乱”。上世纪90年代,我国公路“三乱”现象就十分严重,为规范执法,国家从1994年开始加强治理,情况曾一度好转。然而,如今公路“三乱”问题再度抬头。面对沉疴顽疾,今年全国两会上,*委员俞金尧呼吁,尽快打破制约执法法治化的瓶颈。
返还机制让货运车辆成了唐僧肉
一个被经常引用的统计显示,世界各国收费公路总长约14万公里,其中10万公里在中国,占总公里数的70%。自1989年我国有了条高速公路以来,“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就成了发展高速公路的主要模式,在此模式下,公路高收费似乎顺理成章。但是,弊端日显,高昂的过路费背后藏匿着公路“三乱”。
2012年初央视暗访公路“三乱”时有这样一个镜头:一辆货车因为超重0.4吨,交了7000多元过路费。司机说,如果不超重,费用只有1000多元。
俞金尧委员注意到,央视报道后,*纠风办、*、*等部门连续发文进行专项整治,表示要从体制上*公路“三乱”。然而,央视2012年年底的报道让俞金尧的心情更加沉重:“交警、路政、城管、运管、收费站"五管齐下",货运车辆已经成了这些人眼中的唐僧肉。司机为了躲避多如牛毛的收费和罚款,夜行昼伏,与执法人员打游击。”
“到底什么样的车能够合法跑在什么样的路上,各省标准不统一,各部门标准也不统一。除此之外,在设备使用、规章制度解释、处罚力度掌控等方面的标准也不统一。即使有统一的标准,也要千方百计使其模糊起来,从而加大自由裁量度。”九三学社*2012年对公路“三乱”问题给予关注,并展开调研。
调研报告透露:收费没有降下来,罚款却从过去的几十元增加到几千元甚*万元。目前,罚款已占运输企业总成本的10%以上、利润的一半以上。报告分析,我国每年公开的公路罚款在3000亿元左右。虽说罚款收支两条线,收上来的罚款要全部上缴,但是与上缴数额挂钩的返还机制,已成为对执法人员乱罚款的奖励机制。
80%的贷款公路收费用于养人
尽管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将政府还贷公路转为经营性公路、或是变身上市公司等方式,不断拉长收费期限的做法备受质疑,但收费政策却始终没有动摇。
究其原因,九三学社*在调研报告中分析称,根源在于有一个庞大的“靠路吃饭、靠路发财”的利益集团。报告透露,在我国贷款公路收费中,“养人费”平均占到全部收费的70%到80%。2008年底税费改革后,大批交通人员转岗到运管和路政执法队伍,这些人要靠罚款生存,不让他们上路“执法”,就断了他们的生路。收费站同样供养着大批人员,某个县级收费站就有120个编制。
报告还显示,A股市场有19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仰仗征收的通行费,在2012年上半年制造出一份被称作“暴利神话”的成绩单:平均毛利率达61.8%;高管年薪近百万,职工薪酬也不菲;每年分红率都在40%以上,成为A股分红率高的行业之一。
谈及公路“三乱”,很多代表委员感叹:公路何时能姓公?
“这种现象不仅盘剥了运输业,更是对法治底线的挑战。”俞金尧委员说,优良的执法引导恶人向善,而恶劣的执法则逼迫好人变坏。在对道路造成严重安全隐患的同时,公路“三乱”已成为关系政府公信力的重大问题,不尽早*,很可能会污染整个社会的守法环境。
监督力量来自公民参与
央视曝光后,*回应称,将对一线执法人员加强源头管理,坚决杜绝收款不开票、以罚代卸、随意拦截车辆等违规违纪行为。针对猖獗的公路“三乱”问题,*新闻发言人何建中也表示,要提高公路管理规范化的执法水平,规范公路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
回顾以前的“三乱”治理,三令五申中并不缺少“严肃查处”、“绝不姑息”的决心与魄力,更不缺乏全国范围内的大检查、专项整治。对于这种根源于利益之中的“三乱”执法,俞金尧形象地比喻为“犹如野草般"烧不尽",稍微放松便会"吹又生"。”“三乱”回潮现象证明,行政执法的规范化不能仅靠一时的执法大检查,完善稳定、恒久、权责对等的法治化轨道,才能确保严格依法行政。只有让执法者始终处在法律的严格约束下,才能达到治本效果。
俞金尧委员说,规范执法,有力的监督力量来自公民参与。畅通公民的监督途径,尤其是畅通执法相对人的救济渠道,让受到不公执法的人都有举报和维权的机会,是制约监督执法行为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