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自动驾驶东风,激光雷达有望大面积普及
- 2022-09-21 17:10:26451
来源:智慧城市网整理
激光雷达被比喻为自动驾驶车辆的“眼睛”,决定着自动驾驶行业的进化水平,是实现自动驾驶落地“最后一公里“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今年3月,蔚来ET7正式交付,这意味着高性能激光雷达的车型真正实现了量产“上车”,对自动驾驶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
激光雷达起源于1960年代初期,是激光技术与现代光电探测技术结合的先进探测方式。相较于普通雷达,激光雷达具有分辨率高,隐蔽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可以帮助汽车感知道路环境,自行规划行车路线,并控制车辆达到预定目标。随着汽车智能化变革的推进,以及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乘用车领域对于激光雷达的需求正不断攀升。
政策利好 发展提速
近年来,中国激光雷达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激光雷达行业发展与创新,《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关于推动服务外包加快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等产业政策为激光雷达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地方层面,各省市也积极推动激光雷达行业发展,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推进产业发展,如2021年11月发布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中提出:自动驾驶方面重点突破固态激光雷达、成像雷达、融合感知等先进环境感知技术,车规级芯片技术,基于域控制的电子电气架构技术,计算平台、车控操作系统等智能决策技术,基于轮毂电机的分布式驱动、高安全线控底盘等控制执行技术,并实现在车辆上集成应用。
需求攀升 大面积普及
2022年以来,奔驰、宝马、“蔚小理”等车企的多款搭载激光雷达的乘用车纷纷上市,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造车”大潮中扮演的角色正越来越重要。兴业证券研报称,2022年将是激光雷达大面积上市的“元年”。
根据ElecFans的数据,搭载激光雷达自动驾驶系统安全性可达99.99%,而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仅能保证99.0%。因而激光雷达被国际上大多数整车厂、Tier1作为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必备的传感器。截至目前,国内宣布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已超过20款,包括蔚来ET7、理想L9、极狐αS HI、阿维塔11、智己L7等。
随着国内外造车新势力智能驾驶系统纷纷启用激光雷达方案,全球汽车行业对于激光雷达的产能需求骤然攀升。据佐思汽研统计,2022年H1国内乘用车新车激光雷达安装量达到2.47万颗;2022年下半年,国内拟交付的激光雷达新车达10余款,包括小鹏G9、威马M7等,将大幅提升激光雷达上车量,预计全年总安装量有望突破8万颗。随着汽车智能化加速,L3+自动驾驶快速导入,激光雷达整机及其上游产业链也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降本成上车和量产关键
从激光雷达产业发展趋势来看,我们认为技术决定性能,是激光雷达行业的“敲门砖”;车规认证可靠性,是激光雷达行业的“入场券”;而成本制约量产,是激光雷达规模化量产的“催化剂”,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主机厂商将会一直寻找性能、可靠性、成本三者可行的有效均衡。
现阶段激光雷达上车早期尚处于技术驱动阶段,性能是首要考量因素,随着技术的成熟和产业的发展,可靠性和低成本将成为接下来验证和量产阶段的角逐重心,这也是激光雷达上车和量产的决定因素。根据行业调研,激光雷达要大规模量产,94%的被调研者接受的价格在5000元以下,可接受价格控制在 500 元以下的占比25%,在500-1000元之间的占比39%,在1000-5000元之间的占比30%。当前MEMS、转镜、棱镜类型激光雷达的成本普遍已降至1000美元左右,离规模量产仍有一定距离。
激光雷达成本是阻碍普及的最大障碍,Yole预测,2025年将会是L3级别智能驾驶汽车大规模量产应用的时间节点,激光雷达价格有望降至500美元左右,届时1550nm波长、FMCW测距方式的固态激光雷达方案将成为最终发展趋势。
结语:激光雷达的数量看似越多越好,其实并不然,高级别自动驾驶不是靠激光雷达单独完成,从硬件到算法,从人才体系到研发投入,主机厂与供应商创新的合作模式、背后的全套体系支持,才是决定自动驾驶能力的胜负手。车企只有不断加深科技投入,培育创新土壤,才能走得更长、更远。
原标题:乘自动驾驶东风,激光雷达有望大面积普及